什么是站城融合?

“站城融合”主要指以城轨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开发和城市功能整合模式,即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包括上盖开发和打造以车站为中心的“城市微功能中心”等内容。

站城融合通过规划、建设、运营的协调,统筹对轨道交通站点和车辆基地等进行分层、分类布局,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实现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高效整合、管理运营协调统一和空间肌理有机联系,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

站城融合的实现目标是什么?

站城融合的目标是寻求最大效益实施TOD和以城轨车站为依托打造“城市微功能中心”。

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同;提高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和利用效率,促进城轨交通建设用地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和功能复合利用,依托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模化推动站城一体化;增加城轨交通客流,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全面提升交通支撑能力,提高出行品质和效率;拓宽城轨交通融资渠道,以场站综合开发收益反哺城轨交通建设及运营。

站城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公益为本,定位TOD需求。一是确立服务人群以公交通勤型为主。强调轨道线路走向与通勤需求相契合,体现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的匹配度。二是TOD区域和项目必保具备城轨出行的条件。站城综合开发建设,充分考虑TOD居民城轨出行的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绿色出行首善区。三是TOD赋能城市活力。通过站城功能耦合、业态混合,打造“城市会客厅”、“城市微功能中心”、“城市康乐园”,重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四是TOD收益反哺城轨交通发展。以综合开发收益反哺城轨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创新TOD投融资模式,实现开发投资与收益闭环流转,确保场站综合开发收益用于内部反哺,实现良性内循环。

经营为要,提高TOD收益。一是创新TOD消费场景。转换TOD的经营模式,创新空间格局,塑造全新业态,拓展消费场景,引入商业服务、医疗康养、产业聚落、文化旅游等项目,提升综合开发收益,有效培育客流。二是基于城轨资源禀赋,扩大TOD增值效益。创新完善TOD开发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效益,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效益。

政府引导,完善TOD机制。一是实施TOD规划前置,对周边土地高效利用。在地方政府统筹协调下,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同步牵头组织开展场站综合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编制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切实引导城市功能向场站周边集聚,建设指标向场站周边集聚。二是明确市区分工,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形成“市区结合、共建共享、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市级发挥统筹引导作用,注重规划协调,利益分配,政策统筹;区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TOD的开发业主共担成本,共享收益,互惠共赢。三是优化TOD属性的土地供给与确权。研究创新场站综合开发项目供地的体制机制,在已有采用带条件招拍挂、协议出让、土地作价出资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施符合站城融合模式的土地供应政策。四是拓宽TOD属性投融资渠道。推进各地政府加大对站城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设立专项基金和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深度融合的共享式合作开发模式;结合国家层面对资产证券化的支持和推动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五是统筹TOD开发与城轨建设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法规,构建支持站城融合发展反哺轨道建设运营机制的三级政策配套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全面统筹区域内场站综合开发建设,实现站城融合的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建设、一体化管理。

企业担当,确保TOD实施。一是合理确定开发方案。加强前期规划与策划,综合考虑场站周边用地现状、未来发展规划、市场供需情况、交通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需求、投融资规模、开发主体意愿等因素,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合理确定方案。二是规范预留工程实施。尽可能与轨道交通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不能同期实施的应依法依规实施预留工程。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采用商业逻辑,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对话DeepSeek:你如何看待城轨行业中站城融合目前的发展?

城轨行业中的站城融合(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趋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发展现状与成就:

· 政策支持与实践推广: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无锡等)已出台TOD相关政策,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

· 经济效益与城市更新:TOD模式通过整合商业、住宅、公共设施等资源,提升了土地价值,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 行业共识形成:2023年首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行业对站城融合的重视,并发布了首份全面指导TOD开发的《指导意见》。

面临的挑战:

· 资金与债务压力:城轨行业整体负债率高达57%,债务规模超4.7万亿元,TOD开发需要大量前期投资,部分城市可能面临融资困难。

· 规划协调问题:部分城市的TOD开发存在规划与建设脱节、功能配套不足等问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 运营可持续性:尽管TOD能提升客流和商业收益,但部分线路客运强度不足(如50%的地铁线路未达初期客流要求),影响长期盈利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绿色化:未来TOD将结合智能调度、新能源技术(如光伏供电)和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可持续性。

· 多元化融资模式:通过PPP、专项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 区域一体化:TOD将更注重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如公交、慢行系统)的衔接,形成高效换乘网络。

建议方向:

· 强化顶层设计:地方政府需制定长期TOD专项规划,确保与城市总规协同。

· 创新补贴机制:从“兜底补缺”转向“绩效挂钩”,动态调整财政支持。

· 借鉴国际经验:如日本“站城一体化”和香港“轨道+物业”模式,优化开发策略。

站城融合是中国城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但需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一步突破,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来源:人民城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