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建筑的红砖肌理、老设备的金属光泽,都是城市发展的活档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首先驻足于分公司内的工业遗产核心区域。从承载岁月痕迹的电车检修车间,到见证技术迭代的老式操控设备,每一处遗存都成为生动的教学素材。讲解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的时代风格、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连城市交通、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让师生们深刻理解“工业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创新的起点”。

探访文化展厅

走进企业文化展示厅,百年电车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泛黄的运营日志、斑驳的车票票根、不同年代的电车模型、记录技术革新的影像资料......丰富的展品串联起大连电车从初创到升级的完整历程。师生们时而俯身观察展品细节,时而与讲解员交流疑问,在“看、听、问”的互动中,真切感受百年电车背后的城市记忆与工匠精神,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积累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老电车解密

参访的“高潮环节”,当属登上开往海之韵的201路3000 型电车。棕褐色吊环轻晃、鎏金栏杆泛光、木质座椅传递着温润触感,车厢内悬挂的老照片更将时光拉回过往。“现在就仿佛坐上了‘时光列车’,能直观感受到当年市民的出行场景。” 师生们纷纷感慨,在行驶的电车上,他们一边欣赏沿途城市风光,一边围绕“工业遗产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老电车的功能活化路径”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将课堂所学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碰撞出诸多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思考。

深刻感悟

“这次参访让我们跳出书本,真正理解了工业遗产‘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其在当代焕发生机’的意义。”北京建筑大学师生代表庞羽翔表示,“电车分公司保存的工业遗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从历史脉络梳理到实物细节解读,电车分公司为师生们搭建起“可触摸、可感知、可思考”的研学场景。通过此次研学 ,师生们不仅亲身领略了工业遗产蕴含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更切实感受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热情好客与秀丽风光。同时,他们还将根据所学专业结合电车建筑特点形成研学课题,助力大连电车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