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公司战略调整,我开始转向智能机器人研发,逛展时也就特别关注机器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结合国家标准《GB/T 39405-2020 机器人分类》和目前机器人行业的最新发展,本次展会上的机器人大致有三类: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一、特种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通常应用于专业领域,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或使用,辅助或替代人在“4D场景”——即偏远(Distant)、肮脏(Dirty)、危险(Dangerous)与枯燥(Dull)等非正常环境中执行特定任务的机器人系统。根据其运动方式,还可分为轮式、足腿式、卡轨式、飞行式等。
轮式机器人,通常由一个移动底盘加一只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构成,并附加双目摄像头和避障激光雷达,也被称为复合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车辆段内车下和车侧的设备巡检,具备自动唤醒/休眠、走行、检测、充电等功能。还有比较大型的轮式机器人,通常属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机械。
足腿式机器人,早年也被称为机器狗,通常是一台四足机器人搭配双目摄像头或机械臂,从而实现在更复杂环境下的巡检,如车站机房、碎石道床、草地、沙地等。近年来还出现了新变种——轮足式机器人,其越野性能更优。
卡轨式机器人,顾名思义,是沿着固定轨道运行的机器人,有挂轨和趴轨两种。挂轨型早期应用于电力机房检修,具备升降功能,巡检速度可达1.2m/s,能检测20多种气体、局部放电、温度/湿度等,配合后台AI大模型还可检出/检准30多种表计。除电力巡检外,本次展会还出现一种可悬挂在刚性接触网上的机器人,主要用于测量铜质接触线厚度偏差,检测和记录接触网病害数据,从而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的预防性维护。上右图的趴轨机器人,目前多用于大铁货运段场,机器人沿安装在钢轨中间的导轨运行于货车车厢下方,由于货场往往面积很大,原先人工巡检费时费力,使用该型机器人可有效节省货运车辆的日常检修时间,提升货运编组和运转的整体效能。
飞行式机器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无人机,也有很多类别,根据国家标准《GB/T 35018-2018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基于平台构型常见的有多旋翼、固定翼、倾转旋翼、扑翼、伞翼、混合构型等。轨道交通领域较多的应用是多旋翼无人机,通常一机一巢,微、轻型主要用于地铁保护区巡检、线路设备巡检等,中、小型重量稍大,除巡检、航拍外,还可执行物流配送、设备吊装等任务。固定翼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更长,能覆盖更大的巡检范围,有效降低系统部署成本。
无人机真正能在轨道交通实现规模化应用,还需要低空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实施低空飞行服务所使用的自动化综合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时空大数据提供“一网统飞”能力,实现集约化统筹控制,高效满足多部门协同、多场景应用的智能化管理,是低空经济中的创新模式,目前已在空铁联运、交通文旅、应急救援等场景落地应用。
二、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即公共服务机器人,部署于各类公共开放空间,面向不特定大众提供即时、多模态、多功能服务的智能终端。
轨道交通领域的服务机器人通常由轮式底盘外加大触摸屏和可爱拟人表情的头部组成,用于车站站厅层的乘客服务,拥有AI智慧大脑与多维深度感知系统,深度适配地铁车站管理场景,化身专业可靠的“数字站务员”,实现信息查询、票卡业务、乘客疏导、智慧巡检、智慧运营等多元化服务,助力车站智能化管理水平升级,优化乘客智能化出行体验。此外,还有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实现的AI数字人,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三、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外形与运动方式拟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能够在人类设计的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机器人系统。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小批量落地”元年,相关产业也从“前沿展品”升格为“国家优先赛道”。
本次展会遇到了两类人形机器人:轮式和双足。轮式人形机器人,下半身使用移动底盘、上半身是拟人外观,在室内提供更加稳健的运动能力,可用于机房巡检、客流疏导等场景。双足人形机器人,因其更近似人类的形态,在娱乐互动、迎宾服务等方面更具优势。
在城轨协会引领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从智慧城轨、绿色城轨、融合城轨、国创城轨一步步走来,自主化水平不断攀升,近年来各类机器人的逐步投用,更是把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到新高度。具身智能将变革人机协作模式,人类可以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进行沟通,机器人也能够更及时、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双方融合发展、相互成就,不仅具有更高的操作精度和生产效率,也能提前做出适应性的安全保护,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我相信,具身智能未来形你所想,美好生活必将纷至沓来!
来源:人民城轨
Copyright © 2024 dltransgrp.com 版权所有 辽ICP备18007485号-4
辽公网安备 21021102001458号
大连市交通运输局